強化地方志工作 助力脫貧攻堅
賀彪
當前脫貧攻堅正處于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何在脫貧摘帽后鞏固成果,構建穩定脫貧不返貧的長效機制,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集聚、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特有文化瑰寶,地方志戰線承擔著組織編纂地方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當前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的重要歷史節點,地方志工作機構和廣大地方志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3月6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自身職能職責,不斷探索方式途徑,充分發揮地方志工作服務脫貧攻堅的積極作用。
一、充分發揮“存史”功能,將脫貧攻堅戰載入史冊
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擺脫貧困的偉大戰役。這場戰役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能否順利完成,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這場戰役打贏后,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千百年來第一次消滅了絕對貧困,這將成為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重大事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地方志戰線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記載脫貧攻堅的偉大進程,讓這一段歷史成為資政輔治、啟迪后人的“最好教科書”之一。一是要在地方志書中全面記載脫貧攻堅戰的歷史。按照《地方志工作條例》的規定,地方志書每20年左右編修一次。當前,第二輪修志工作基本于2020年底結束。目前,仍未付梓的地方志書,要對已經開展的扶貧工作特別是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設置專門的篇章,重點記述。2020年后,第三輪修志工作將全面啟動,在第三輪修志工作中,要在地方志書中設置專題,詳細記載脫貧攻堅戰的始末,為當代和后人留下可資可鑒的寶貴史料。二是在地方綜合年鑒中逐年記載脫貧攻堅戰的歷史。按照《地方志工作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8月印發的《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國辦發〔2015〕64號)之規定,近年來,地方綜合年鑒基本實現了一年一鑒,公開出版。在地方綜合年鑒編纂中,要設置專題、細化條目,集中筆墨全面記述脫貧攻堅年度重點工作,使這段輝煌的歷史成為最難忘的年度記憶。三是要適時啟動編纂一批脫貧攻堅專題志書。建議各地可組織編纂一批脫貧攻堅方面的專題志書,全面記述這一偉大的歷程。記述的范圍上限可以上溯到新中國成立后,與扶貧濟困相關的內容均在記述之列。要按照詳盡略遠的原則組織取舍材料,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扶貧工作要重點記述,黨的十八大之后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作為重中之重予以記述。
二、充分發揮“資政”的功能,促進扶貧產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擺脫貧困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當前貧困地區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發展一批適應市場需求有潛力的扶貧項目,持續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發展什么樣的扶貧項目,需要深入研究論證。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統記載一個地方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地方志書中對一個地方的建置沿革、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河流湖泊、資源物產等均有詳盡的記載,這些都是研究提出扶貧措施、培育扶貧產業的重要參照。比如,我們在進行扶貧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地方志資料中關于人口、資源、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記載是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重要素材;地方志資料中關于水、旱、雹、雪等自然災害的記載是我們規避產業風險、完善應急措施的重要依據。再如,我們在發展文化旅游方面的扶貧產業時,可以運用地方志資料深入挖掘一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是某某歷史人物之故里,發生過什么重大歷史事件,民俗、特產的歷史由來,等等。還有,我們舉辦扶貧項目招商引資活動,一部內容詳實、圖文并茂的地方志就是當地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是外地客商全面了解投資地歷史與現狀的最好資料之一。修志為用。地方志工作部門要主動作為,一方面要加大方志館、地情網站等建設力度,擴大地方志書免費贈閱范圍,方便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廣大社會公眾能夠及時方便地查閱地方志資料。內蒙古自治區已在區情網上開設了地方志多功能數據庫,提供已出版志書、年鑒的查閱服務,截至2019年底,共入庫志書、年鑒321部,總字數4.13億字,網站日均點擊量為5.85萬次。另一方面,地方志工作機構要主動作為,及時與扶貧、文化旅游等部門溝通對接,為發展扶貧產業提供“志”力支撐。
三、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促進文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修志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教材,沒有歷史何以有愛國?愛國主義教育、英雄主義教育、美德教育,都要從歷史中去吸取養分,搞文化虛無主義是不行……我們讀史就可以受到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教育。”當前,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在對扶貧對象給以物質幫扶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精神扶貧、文化扶貧,強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教育。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鄉村社會治理才能更科學,鄉村振興戰略也才能更好地實施。在鄉村精神文化扶貧工作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地方志資源接地氣的特點,助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一是利用地方志資源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彰善癉惡是地方志的一個重要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地方志按照編修時統治階級的道德準則,記載了很多官員、學者、鄉賢等的事跡,記載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拋開時代的局限性,其中很多記述至今仍有閃光的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修的地方志,記載了大量的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人物,記載了社會主義新風尚。地方志書由于其記述范圍的地域性,容易引起當地群眾的思想共鳴,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較好教材。建議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利用地方志資源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服務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前,按照國家地方志工作指導機構的安排部署,不少省區市編纂了一批質量較高的村志、鎮志。較之省市縣三級地方志書,村志、鎮志更加貼近鄉村實際,有望成為促進鄉風文明、優化鄉村治理的大眾化讀物。在2020年底第二輪修志基本結束后,在規劃部署第三輪修志任務時,要把名村志、名鎮志編修列入地方志戰線的重點任務,全力推動。二是利用地方志資源弘揚鄉賢文化。慎終追遠、葉落歸根的鄉土觀念,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家鄉情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從古及今,涌現出一大批鄉賢,其言行在地方志資料中有很多記載。利用豐富的地方志資料,搜集、整理、宣傳古今鄉賢的事跡,弘揚鄉賢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當代鄉賢回鄉創業,感召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子為家鄉發展做貢獻,應該成為地方志戰線的一項重點任務。三是利用地方志資源,助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是不少貧困地區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地方志戰線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建設好縣級方志館,使之成為尋找鄉愁記憶的窗口、展示鄉土文化的平臺。要在有條件的村鎮建設村史館、鎮史館,充分發揮其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的積極作用。
有為才有位。地方志戰線只有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千方百計服務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才能使事業發展不斷呈現勃勃生機。讓我們發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主動擔當、努力作為,以優異的工作成績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自治區派駐多倫縣脫貧攻堅工作總隊總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