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志·水利志》(1988—2010)記述1988—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水利活動的歷史與現狀。內容涉及主要江河治理、農田、牧區、水保、防洪、防凌、抗旱、水資源管理、工管、水政、科技、人文等內容。
本志是《內蒙古自治區志·水利志》一輪志書的續志,就是接續第一輪志書的下限往下寫。所以,篇目大綱基本沿用一輪志大綱,只對個別篇章進行小范圍的調整。力求上下兩部志書保持連續性。編寫二輪志的指導思想就是力求能夠真實反映1988—2010年全區水利發展的基本脈絡,能夠確保這23年間發生的重大水利史實不漏寫,以備后人查找。編寫的重點是全區大中型水庫、閘壩、樞紐、堤防、水電站及灌區工程。對于1988年前已建工程,因在一輪志書已述及,二輪志只對興建的背景作簡單回顧,重點論述這些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除險加固、續建配套、工程應用管理以及效益。對于本時段內發生的新生事物。如:城市及工業供水、水權轉換、跨流域調水、水資源管理、水量調度等,均盡力給予全面反映,收集入志,以反映水利發展的新變化。下面就全志主要篇章編寫情況介紹如下:
1.概述。概述是全志的縱向論述。設于志文之首,旨在讓讀者通過閱讀概述了解全區水利發展的基本脈絡,分階段對全區主要業務門類進行縱向記述,以便對通讀全志提供濃縮后的整體印象。
2.大事記。大事記是以時間為序,分年度對本時段內發生的主要水利事件進行記載,也就是從這些大事、要事的閱讀中,體會水利發展的整體進程。
3.組織機構和人物。二輪志將水利機構設置于志文的第一篇,人物放在最后。
4.第二篇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封、植被、水系、水資源、水能、水質等。這些內容在一輪史志已有述及,但本輪志對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其中,水資源采用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2004年計算成果,全區水資源總量有所變動。
5.基礎工作。包括:水文、水利勘測、規劃、設計、水利教育、施工管理等。這部分主要反映廳直屬單位所做工作內容,資料均由廳直單位提供。
6.第四至六篇為流域治理開發。大綱為3篇單設,后將3篇壓縮成1篇,冠以流域治理開發,而將黃河、嫩江、西遼河及內陸河降為章。這一處理主要是考慮事以類從,同屬流域開發歸為一篇,但內容和寫法與前志基本保持一致,只是篇名進行合并。流域開發篇的設置主要基于水利工作的特點,以流域單元,要兼顧上下游、左右岸整體利益。在寫法上與前志相比,更注重于江河骨干工程在流域中的位置、作用以及與其他骨干工程的關聯,突出流域整體記述。
7.防汛(凌)抗旱篇、農牧水利篇、水土保持篇、工程建設篇、水政、水資源、管理篇。這些篇章為水利工作的主要業務門類,也是志書的重點篇章。在寫法上,要求首先記述每一個門類的綜合部分,也就是綜合層次,然后,分別對該門類進行單項記述,要求看出每一個門類在論述時段內的宏觀發展,整體情況及縱向沿革。例如:記水庫,要求對全區水庫數量、分布,新增水庫及除險加固情況進行宏觀記述。然后,進入條目層次,即對大、中型水庫進行單項工程的記述。綜合和分項缺一不可,使讀者能夠看出水庫建設的整體情況,又便于查找具體單項工程,做到面與點的有機統一。
8.管理篇。包括:工程管理、水政管理、水資源管理。其中,水資源管理作了升格處理,因為,此間水資源管理內容寵雜,國家關于水資源管理的相關政策緊密出臺,尤其進入2013年,國家出臺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與土地、空氣污染并稱為三個最嚴格的管理制度,并劃分3條紅線,對此為了使記述保持完整性,不使重大內容缺失,本志作了下延處理。
9.科學技術篇和計劃財務篇??茖W技術篇包括科研成果和新技術推廣,對此間獲得的自治區級科學進步獎進行收集入志。計劃財務篇,主要對23年間的水利投入情況進行系統整理并入志。
10.附錄。附錄主要收錄23年間自治區出臺的水利法規,以備查詢。
11.人物。人物是本志的最后一部分,堅持《地方志書質量規定》的“生不立傳”的入志原則。嚴把入志關。入志標準主要把握以下方面。一是長期從事水利工作,并對自治區水利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凡入志人物均記載該人物一生中對水利的主要貢獻。二是職級標準,一般選擇副廳級以上人物入志。三是對入志人物考慮生不立傳因素,一輪選擇1954年蒙綏合并前2位人物。二輪志主要選擇1954年以后至1988年前的副廳級以上主要負責人,選擇7位確對自治區水利事業全局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入志,以彰顯其貢獻,以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