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歲月如歌。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2008年,20年的時間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自治區測繪事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全面實現了從傳統測繪技術體系向數字化體系和信息化體系的轉變。這期間,自治區測繪事業作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先行,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牢牢把握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強化測繪的服務和保障職能,不斷推動測繪事業的發展。20年來,自治區測繪法規建設不斷健全,測繪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測繪工作統一監管力度顯著增強。測繪高新科技在大地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編制與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廣泛應用。測繪事業為自治區實施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政府宏觀決策和科學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和服務。
一
1987年末,自治區測繪、地礦、城建、交通、煤田、水利、電力、土地等系統共有各等級測繪單位161家,從事測繪人員4800多名。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自治區基礎設施設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道路交通、資源勘察、土地管理等部門對基礎測繪資料的需求逐年增加。在原有測繪隊伍的基礎上,相關部門及民營測繪企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測繪事業的新生力量。隨著測繪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日顯突出,自治區其他行業和地區的測繪組織機構不斷增強,1997年,包頭市測量隊更名為包頭市測繪院,升格為準縣(處)級單位。截至2008年末,全區具有測繪資質的測繪單位達377個,從事專業測繪的人員近萬人。其中甲測繪單位13個,乙級測繪單位85個,丙級測繪單位110個,丁級測繪單位169個。
測繪法制建設步伐加快。1998年4月16日,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內蒙古自治區測繪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標志著自治區測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軌道。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相繼頒布地方性測繪管理條例。2005年7月29日,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對1998年4月16日審議通過的《條例》重新修訂。新修訂的《條例》進一步明確指出:測繪事業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事業;基礎測繪是公益性事業,自治區對基礎測繪實行分級管理,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基礎測繪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及財政預算?!稐l例》對基礎測繪的內容、更新制度和規劃要求做出明確規定。2007年9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08年2月4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內政發(2008)7號]文件轉發《意見》,為新時期自治區測繪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成為新世紀新時期指導測繪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兑庖姟穼M一步理順測繪管理體制、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加快基礎地理信息化建設、推進測繪法制建設進程、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測繪隊伍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
測繪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2000年4月7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撤并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管理局、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局(以下簡稱自治區測繪局),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以下簡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內設測繪管理處,負有自治區測繪行政管理職能。2001年,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所屬事業單位五定方案的批復》意見,批準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測繪事業局(以下簡稱自治區測繪事業局),為準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測繪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行政隸屬變更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所屬處級事業單位。
2001年,組建成立自治區測繪事業局。其主要職責為承擔自治區基礎測繪、重大測繪項目、地籍測繪等工作的具體實施以及測繪科學研究、測繪信息交流、編制出版自治區行政區域地圖、地圖集和其它專業性地圖集,負責向社會提供測繪成果,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測繪保障服務。自治區測繪事業局成立后,緊緊圍繞自治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圍繞科技創新的發展思路,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調整內部生產組織結構,強化測繪服務保障作用和公共服務職能,形成了開放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運行機制,為自治區測繪事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
2003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以下簡稱《測繪法》)和《條例》,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自治區測繪事業局針對自治區經濟發展戰略對基礎測繪的需求和基礎測繪發展現狀,組織編制《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測繪規劃(2005—2014年)》(以下簡稱《規劃》),于2004年11月25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并實施?!兑巹潯诽岢鲎灾螀^基礎測繪的實施范圍和更新周期,并按照自治區戰略發展需求,本著重點發展地區優先安排、急用先測的原則,到2014年實現1∶1萬比例尺地形圖測繪面積40萬平方公里,達到覆蓋全區國土面積33.8%的目標?!秲让晒抛灾螀^國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提出要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基礎測繪工作,力爭自治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率提高到28%。從2003年起,自治區本級財政投入基礎測繪的經費逐年增加,到2008年已由最初的400萬元增至5000余萬元,基礎測繪經費投入的穩步增長,保證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圖件的需求。2007—2008年,自治區各盟市相繼完成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和測繪事業發展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并經當地政府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評審通過。截至2008年,全區基礎測繪隊伍和各專業測繪隊伍累計施測1∶1萬比例尺地形圖38.26萬平方公里,覆蓋率達全區總面積的31.34%(其中包括未列入國家成果部分的地質、水利、煤田等測繪隊伍施測的專業用圖)。法規建設和財政投入兩大支撐條件的實現,基礎測繪中長期發展目標的確定,標志著自治區測繪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推動了全區基礎測繪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測繪科技水平不斷提高。21世紀初,自治區測繪部門積極發展和引進測繪高新技術,實現了模擬化測繪技術手段向數字化、信息化測繪的根本性轉變。2002年12月,自治區測繪事業局在原有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完成國家基礎測繪設施B類單位工程項目,建成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質量控制系統、開發應用系統、信息服務系統于一體的自治區級基礎地理信息管理技術體系和生產基地及數據傳輸局域網網絡系統。在短短幾年內便形成基礎測繪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衛星遙感影像(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即“3S”技術為技術手段,以數字線劃地形圖(DLG)、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DOM)和數字刪格地圖(DRG)即“4D”為測繪成果的數字化測繪生產體系,全面實現從傳統技術模式測繪產品向數字化、信息化測繪技術和測繪成果的變革。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成為現代測繪生產的主要技術手段;以計算機網絡系統支撐的現代化測繪技術集成應用生產基地和地理信息分發服務中心已成為測繪成果和保障服務的主要形式。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進行大地坐標的獲取,通過影像掃描和地圖資料掃描,將模擬測繪成果輸入計算機編制各種地圖,加快了測繪數據的生產速度,測繪生產流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
四
國家測繪局第一、第二大地測量隊于1992—1995年,在自治區內建立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布測B級GPS網點84個,控制面積覆蓋全區。2005—2008年,自治區各測繪部門在國家GPS大地控制網的基礎上,測設在自治區范圍和重點城市B級GPS網點近千個,C級GPS網點200余點,建立起自治區GPS現代大地控制網。目前,自治區高精度三維大地測量基準、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參考站綜合服務網建設和精化大地水準面工作正在全面推開。
隨著空間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對地理信息資源需求的迅速增長,面向社會提供地理信息服務成為新時期測繪部門的主要任務。近年來,自治區測繪部門緊跟全國測繪高新技術發展的步伐,積極開展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具備了地理信息數據采集、數據入庫和數據庫管理等能力。從2004年開始,相繼建立自治區“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區情地理信息系統”“政務地理信息系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測繪成果資料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地圖產品庫信息系統”“自治區空間信息服務平臺”“地圖出版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信息系統”等基礎地理信息的數據平臺。隨著空間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完善,進一步提升了測繪保障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2007年,為全面推進“數字內蒙古”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自治區測繪事業局根據國家測繪局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為“數字城市”建設的試點安排,將包頭市、通遼市作為自治區試點城市,建立兩市的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數字城市建設工程的啟動,標志著自治區數字城市建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測繪在自治區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高。20年來,測繪部門服務內涵不斷擴展,應用領域持續拓寬,提供的公益服務和成果從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已成為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門。僅2001—2008年,自治區測繪科技檔案資料館向社會各界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10萬余幅、不同比例尺數字測繪成果近7000幅、各類控制點成果3萬余點、各種衛星遙感影像數據100余景、航空攝影像片2萬余張;提供自治區行政、交通、國土資源、經濟開發和呼市、包頭、赤峰、通遼等各種比例尺地圖集、影像地圖集11種版本數千冊和各種地圖冊9種版本數千冊、各種比例尺衛星影像圖和專題地圖68種,噴繪各種專題地圖400余幅。在完成國家西部地區縣(市)掛圖“內蒙古自治區分項目”工程后,向全區各盟市、旗縣提供了行政區劃圖和衛星影像掛圖,填補了自治區大部分旗縣(區)沒有掛圖的空白。
1996—2008年,自治區高速公路、國道、省際大通道、鐵路、電網送變電工程、風沙源工程項目和商品糧基地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和重大工程項目相繼規劃建設,自治區測繪部門為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監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和測繪保障;為阿拉善、鄂爾多斯市、科爾沁沙地等生態建設規劃、自治區地質環境調查、基本農田規劃與保護、土地整理、土地資源調查和城鎮規劃等項目提供了基礎測繪服務。通過與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交通廳、公安廳、安全廳、民政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震局、農牧業廳、氣象局等部門開展項目合作,建立了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在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基礎平臺上,合作開發建設各部門的專業地理信息數據庫信息平臺。利用1∶1萬比例尺地形圖數據,提取各種標準的基礎空間信息和數據,通過可視化手段,生成各種電子地圖,為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提供地理信息服務。利用測繪成果和先進的制圖技術,先后開發編制自治區行政區劃地圖、自治區交通圖、自治區衛星影像地圖、自治區蒙漢文版地圖集、自治區電子地圖、自治區國土資源經濟地圖集、自治區公路地圖集等多種地圖和地圖集(冊);利用航空和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等現勢資料,編制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通遼市等地區影像地圖集,并為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廳局提供各種地圖服務。多類型、多分辨率、多時段的測繪成果,為建設“數字內蒙古”地理空間基礎框架提供了必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廣泛開拓測繪市場,自治區測繪隊伍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河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等省市(自治區)承攬測繪任務,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測繪服務。四次完成國家援助非洲馬拉維、貝寧等國家公路建設項目的測量工作。
五
20年取得的成就,是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測繪工作的高度重視下,在國家測繪局、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領導和相關廳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全自治區測繪工作者艱苦奮斗、共同努力的結果。進入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進一步加強測繪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的需求不斷增長,測繪事業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今后一個時期,自治區測繪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緊緊抓住歷史發展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推進基礎測繪工作,加大與自治區有關部門開展合作共建和數據共享,推動我區基礎地理信息工作的快速發展;完成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測繪支撐和保障;精心編制滿足領導機關和適合市場以及百姓需求的各類地圖,讓測繪成果更好地發揮作用;加快全區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的推廣應用;完善測繪檔案資料網絡分發服務系統,為社會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務;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統一組織協調下,整合自治區地理信息資源,加強管理,擴大服務范圍,推進“數字內蒙古”工程建設步伐,全面提升測繪對政府部門和社會各行業的保障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測繪管理體制,強化測繪統一監管力度,不斷提高測繪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強測繪科技創新,推動現代化測繪體系建設;加強測繪隊伍精神文明建設,傳承“愛祖國、愛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開拓思路,不斷開創測繪事業新局面,為自治區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