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內蒙古旅游業呈現逐步恢復增長態勢,實現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雙提升。1—6月,全區接待國內游客4043.70萬人次,恢復到疫情前同期接待水平的61.12%,比第一季度提高4.5個百分點;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7.02億元,恢復到疫情前同期收入水平的41.68%,比第一季度提高2.3個百分點。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旅游產品缺乏創新等因素影響,內蒙古旅游業發展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游客與景點特點
(一)自駕游成為后疫情時期出行首選
1—6月,全區接待國內游客中,自駕車出行的游客占比56.2%,比2020年同期提高16.4個百分點,比1—3月提高12.2個百分點。其中,國內過夜游客中,自駕車出行的游客占比52.6%;國內一日游游客中,自駕車出行的游客占比71.0%。
(二)多數游客選擇個人、家庭或親朋結伴自由行
1—6月,選擇個人、家庭或親朋結伴出游的游客3472.6萬人次,占比85.9%;單位(安排)組織出行的游客523.7萬人次,占比13.0%。
(三)游客職業構成呈現多樣化
1—6月,全區接待的游客職業分布構成多樣化。其中,企事業人員游客相對于其余職業游客占比較高,占比23.0%;專業技術人員游客占比12.0%;私營業主游客占比13.0%;自由職業者游客占比10.1%;服務銷售人員游客占比12.3%。
(四)微博微信成為游客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1—6月,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了解到內蒙古旅游資源的游客1424萬人次,占比35.2%;通過親朋好友介紹了解到內蒙古旅游資源的游客123.9萬人次,占比30.6%;通過旅游廣告宣傳的了解內蒙古旅游資源的游客1030.3萬人次,占比25.5%。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游客消費持續下降
2019年,全區國內游客人均花費2359.9元/人次;2020年,全區國內游客人均花費1924.1元/人次;2021年1—6月,全區國內游客人均花費1476.6元/人次,游客花費呈現持續下降態勢。
(二)區外客源地接待量下降
受創新營銷手段欠缺、新旅游產品開發不足等因素影響,內蒙古自治區外游客數量呈現下滑態勢,如:2020年1—6月,區外游客占比42.6%;2020年全年,區外游客占比41.5%;2021年1—6月,區外游客占比33.8%。
(三)旅游市場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
近年來,內蒙古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游”的項目單一雷同,“購”的產品缺乏創意,“娛”的項目嚴重匱乏,相互競爭激烈,如:2020年,全區各類景點是2010年的4.1倍,而同期全區旅游總收入是2010年的3.3倍,旅游景點增速高于旅游收入增速,景點間競爭呈現白熱化趨勢。
三、對策建議
(一)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導游隊伍
加大導游員培訓,建設一支了解內蒙古文化、熟悉內蒙古特點、講出內蒙古故事的導游隊伍;切實落實導游員持證上崗制度,編制統一、規范的景點解說詞;凈化導游市場,規范導游行為,對不遵守職業道德,水準低下的導游員吊銷資格證、加大處罰力度。
(二)深入挖掘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內蒙古是一個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從興安盟烏蘭浩特市“五一大會”會址到烏蘭夫紀念館,從烏蘭察布市集寧戰役老虎山遺址到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等,這些紅色資源都是賡續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和寶貴精神財富。深入反映內蒙古自然特色。內蒙古旅游在挖掘草原文化、推銷“藍天”產品、書寫“綠色”印象、打造“沙漠”之旅、呼喚“邊關”情懷、傳遞民族特色等方面還有不少欠缺和不足,各地可從藍天、草原、綠色、沙漠等方面尋找突破,探尋與當地民族文化交相輝映、融合發展的方式方法。打造草原飲食文化。將時尚、特色巧妙融入旅游消費之中,讓代表社會認同的口牌相傳在各旅游景區發揮作用,對各地特色傳統名吃進行整合包裝,時時為游客提供干凈衛生、原汁原味的蒙餐文化,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三)加大內蒙古旅游營銷創新
充分利用內蒙古人才資源加大內蒙古宣傳,讓每個走出家鄉的草原兒女樹立家鄉情懷、宣傳家鄉美景,從內容、形式、渠道等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創新,全方位進行旅游宣傳促銷。借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實施這一重要時機,積極參加國內旅游宣傳促銷,形成大聲勢,吸引大客源,產生大效應;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景區、旅行社的合作,提升內蒙古在旅游行業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利用西部大開發有利時機,策劃舉辦網上旅游交流會,邀請知名畫家、作家、攝影家、媒體人、網紅等走進內蒙古,宣傳內蒙古,采用“網紅+短視頻+直播”模式宣傳內蒙古旅游資源特色,整體策劃包裝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