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的由來
驚蟄,又名“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由于驚蟄節氣時,自然生物的生長,會受到節律變化而產生影響,從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因此該節氣在農業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農民非常重視驚蟄節氣,并將其視為春耕的開始。
“驚蟄” 習俗
在驚蟄時,一些地區流行吃梨、祭雷神等習俗。
吃梨|
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干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驚蟄吃梨還寓意著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
祭雷神|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驚蟄” 養生
驚蟄過后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按照傳統中醫五行學說理論,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五者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關系。如果由于氣候、情志、飲食等因素,造成某臟器生理機能的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機體動態平衡,出現疾病。中醫認為,春季人體肝氣旺,是肝臟機能活動的旺盛時節,所以驚蟄養生,就要重視對肝臟的保養,使肝臟機能正常,以適應驚蟄氣候的變化,減少疾病發生。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啥嗍厨喲?、菠菜、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由于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能傷肝?,F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驚蟄” 詩詞
《驚蟄》
[唐] 劉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
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
禽獸蟲豸倒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