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卷
【領導名錄】
縣委書記 人大常委會主任:齊建忠(蒙古族5月任)
縣 長:朱玉強
政協主席:劉惠善(回族)
【概述】 總區域面積4 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0萬畝,轄25個蘇木鄉鎮。年內,全面實施向外牽動戰略,加快企業改革轉制步伐,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改革水利經營機制,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進取求實,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3.63億元,比上年下降16.77%,工農業總產值15.23億元,同比下降21.66%,財政總收入5 863萬元,同比下降2.48%。年末總人口37.93萬人,同比增長0.?4%。
【農業】 全縣糧食總產量達8億斤,比上年下降33.36%,果菜4.8億斤,比上年增長70.32%;出欄生豬200 203頭,下降41.09%;農業總產值10.13億元,比上年下降36.06%;鄉鎮企業產值525 647萬元,同比增長29.41%,實現利潤52 211萬元。
【工業】 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 098.06萬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重工業產值23 301.7萬元,輕工業產值276 789萬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為:天然原油27 000噸,白酒787噸,發酵酒精749噸,鹽酸麻黃素32噸,糠醛1 840噸,服裝13 295件,建筑涂料60噸,水泥5 300噸,磚15 970萬塊,供電量6 532千瓦時,自來水供應量65萬噸。
【交通 電信】 公路貨運量377.1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234.474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201.5萬人,公路客運周轉量9 199.5萬人公里。郵電業務總量1 464萬元。郵電通信便捷,郵政、電信、無線、尋呼機構健全,開通話機3 083部,累計11 912部。
【教育 衛生】 全縣基礎教育工作扎實,實現“兩基”達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年末,全縣有各類學校266所,在校學生53 964人,有教師5 34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有技工學校1所、職教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兒園294所,在園兒童6 431人。有衛生機構41個,病床405張;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 060人。有衛生機構41個,病床405張,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 060人,其中醫生905人。人口出生率11.27‰o,計劃生育率99.32%,自然增長率6.06%。
【人民生活】 城鎮職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 635.94元,比上年增長7.6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 052元,比上年下降6.47%。年末城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1 292萬元,增長5.22%。
(孫鳳山 馬鳳軍)
【商貿流通】 全縣城鄉商貿流通活躍,市場繁榮。以私有民營方式的企業改制全面展開;以民族路改造為重點的城市建設整體推進,商業網點改造和建設規??涨?。通過招商引資,個人融資等多種渠道,鎮內商業網點建設投資2 115萬元,新增營業面積18 000平方米,新建商業網點112個,貿易成交額3.8億元。以道德鎮為中心的10萬畝“道德紅”紅干椒種植基地及專業市場是東北地區最大市場。糧食、蔬菜、牲畜、農資、工業產品等集貿市場遍布城鄉。
(王宗陽)
【企業轉制】 全縣以企業私有民營主推方式,打了一場企業改制百日攻堅戰,樹立“不求所有,只求盤活”的思想,重點企業對外奉送,小型企業全部私營,真正體現產權清晰化、資產人格化,做到改革一步到位。全縣77戶應改制企業已完成76戶,改制面達到98.7%。
(齊德清)
【高效特色農業】 “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改革水利經濟體制”是農業發展的主題。以反季蔬菜為切入點,把建設“43”型溫室和開展“雙千元田”攻關作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突破口。全縣“43”型溫室已啟動900個、2 700畝。其中在國道303線兩側蔬菜小區11個,建“43"型溫室600個、1 800畝,30萬畝“雙千元田”基礎建設已經完成,21種“雙干元田”項目栽培模式在全縣鋪開。
(林海濤)
【農田水利】 農田建設標準按田林路井渠綜合實施,地上水工程按干、支、斗、農、毛五級配套進行。全縣共完成秋翻面積145萬畝,建設高標準畦130萬畝。完成地上水灌溉渠系建設4 650公里,完成排澇渠系1 800公里,共建設頭閘1 200座,橋涵114座,新增打配套機電井810眼,全縣機電井總數1.38萬眼,井澆地面積130萬畝,地上水和地下水雙配套面積100萬畝。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地上水地下水雙配套、雙保險。全縣新購進大型拖拉機120臺,使大型機車總數達到760臺,超歷史最高年份300余臺。整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期間,全縣共投入建設資金5 200萬元,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馬鳳軍)
【百日科技培訓】 全縣按照“送科技到戶,為農民造?!钡呐嘤栕谥己汀绊椖慷ㄎ?、質量達標、科技進戶、責任到人”的培訓原則,圍繞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實現“4850”、“123”為目標的科學實用技術培訓,使全縣范圍內形成人人想科技、重視科技、學習科技、應用科技的喜人局面。累計辦班7 355個,培訓科目達36個,培訓農牧民11.2萬人,人均聽課85.2學時,全縣7.74~J'戶農牧民平均每戶1.45人參加過科技培訓。與農戶簽訂下年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協議書7.4萬份。
(孫 遜)
【洪澇災害】 進入7月,全縣平均降雨量700多毫米,降雨最多的黑龍壩鎮累計降雨870毫米,屬百年未遇。洪澇災害使全縣25個蘇木鄉鎮、3個國營牧場受災,受災戶數總計5.02萬戶,22萬人。因災造成3個絕收鄉、57個絕收村,造成11 932戶絕收,絕收人口達48 249人。受災農作物總面積90萬畝,其中成災80萬畝。全縣因災減產糧食4億斤以上,經濟損失2.5億元。
(馬鳳軍)
【領導名錄】
縣委書記 人大常委會主任:齊建忠(蒙古族5月任)
縣 長:朱玉強
政協主席:劉惠善(回族)
【概述】 總區域面積4 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0萬畝,轄25個蘇木鄉鎮。年內,全面實施向外牽動戰略,加快企業改革轉制步伐,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改革水利經營機制,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進取求實,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3.63億元,比上年下降16.77%,工農業總產值15.23億元,同比下降21.66%,財政總收入5 863萬元,同比下降2.48%。年末總人口37.93萬人,同比增長0.?4%。
【農業】 全縣糧食總產量達8億斤,比上年下降33.36%,果菜4.8億斤,比上年增長70.32%;出欄生豬200 203頭,下降41.09%;農業總產值10.13億元,比上年下降36.06%;鄉鎮企業產值525 647萬元,同比增長29.41%,實現利潤52 211萬元。
【工業】 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 098.06萬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重工業產值23 301.7萬元,輕工業產值276 789萬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為:天然原油27 000噸,白酒787噸,發酵酒精749噸,鹽酸麻黃素32噸,糠醛1 840噸,服裝13 295件,建筑涂料60噸,水泥5 300噸,磚15 970萬塊,供電量6 532千瓦時,自來水供應量65萬噸。
【交通 電信】 公路貨運量377.1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234.474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201.5萬人,公路客運周轉量9 199.5萬人公里。郵電業務總量1 464萬元。郵電通信便捷,郵政、電信、無線、尋呼機構健全,開通話機3 083部,累計11 912部。
【教育 衛生】 全縣基礎教育工作扎實,實現“兩基”達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年末,全縣有各類學校266所,在校學生53 964人,有教師5 34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有技工學校1所、職教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兒園294所,在園兒童6 431人。有衛生機構41個,病床405張;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 060人。有衛生機構41個,病床405張,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 060人,其中醫生905人。人口出生率11.27‰o,計劃生育率99.32%,自然增長率6.06%。
【人民生活】 城鎮職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 635.94元,比上年增長7.6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 052元,比上年下降6.47%。年末城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1 292萬元,增長5.22%。
(孫鳳山 馬鳳軍)
【商貿流通】 全縣城鄉商貿流通活躍,市場繁榮。以私有民營方式的企業改制全面展開;以民族路改造為重點的城市建設整體推進,商業網點改造和建設規??涨?。通過招商引資,個人融資等多種渠道,鎮內商業網點建設投資2 115萬元,新增營業面積18 000平方米,新建商業網點112個,貿易成交額3.8億元。以道德鎮為中心的10萬畝“道德紅”紅干椒種植基地及專業市場是東北地區最大市場。糧食、蔬菜、牲畜、農資、工業產品等集貿市場遍布城鄉。
(王宗陽)
【企業轉制】 全縣以企業私有民營主推方式,打了一場企業改制百日攻堅戰,樹立“不求所有,只求盤活”的思想,重點企業對外奉送,小型企業全部私營,真正體現產權清晰化、資產人格化,做到改革一步到位。全縣77戶應改制企業已完成76戶,改制面達到98.7%。
(齊德清)
【高效特色農業】 “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改革水利經濟體制”是農業發展的主題。以反季蔬菜為切入點,把建設“43”型溫室和開展“雙千元田”攻關作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突破口。全縣“43”型溫室已啟動900個、2 700畝。其中在國道303線兩側蔬菜小區11個,建“43"型溫室600個、1 800畝,30萬畝“雙千元田”基礎建設已經完成,21種“雙干元田”項目栽培模式在全縣鋪開。
(林海濤)
【農田水利】 農田建設標準按田林路井渠綜合實施,地上水工程按干、支、斗、農、毛五級配套進行。全縣共完成秋翻面積145萬畝,建設高標準畦130萬畝。完成地上水灌溉渠系建設4 650公里,完成排澇渠系1 800公里,共建設頭閘1 200座,橋涵114座,新增打配套機電井810眼,全縣機電井總數1.38萬眼,井澆地面積130萬畝,地上水和地下水雙配套面積100萬畝。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地上水地下水雙配套、雙保險。全縣新購進大型拖拉機120臺,使大型機車總數達到760臺,超歷史最高年份300余臺。整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期間,全縣共投入建設資金5 200萬元,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馬鳳軍)
【百日科技培訓】 全縣按照“送科技到戶,為農民造?!钡呐嘤栕谥己汀绊椖慷ㄎ?、質量達標、科技進戶、責任到人”的培訓原則,圍繞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實現“4850”、“123”為目標的科學實用技術培訓,使全縣范圍內形成人人想科技、重視科技、學習科技、應用科技的喜人局面。累計辦班7 355個,培訓科目達36個,培訓農牧民11.2萬人,人均聽課85.2學時,全縣7.74~J'戶農牧民平均每戶1.45人參加過科技培訓。與農戶簽訂下年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協議書7.4萬份。
(孫 遜)
【洪澇災害】 進入7月,全縣平均降雨量700多毫米,降雨最多的黑龍壩鎮累計降雨870毫米,屬百年未遇。洪澇災害使全縣25個蘇木鄉鎮、3個國營牧場受災,受災戶數總計5.02萬戶,22萬人。因災造成3個絕收鄉、57個絕收村,造成11 932戶絕收,絕收人口達48 249人。受災農作物總面積90萬畝,其中成災80萬畝。全縣因災減產糧食4億斤以上,經濟損失2.5億元。
(馬鳳軍)